以前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孤独症,我的一儿一女都很聪明,女儿说话比同龄人早得多。报刊上看到过“自闭症”一词,也没深入研究过,以为只是性格问题。当外孙迟迟不说话时,我们一直在期望中等待,从1岁等到2岁,从2岁等到3岁,尽管有人安慰我们还有5岁才说话的,但我们已经开始有些不安甚至是慌张了。有一天,在《云南科技报》上看到一篇题为《自闭症的18种表现》的文章里,惊讶地看到我的外孙占了7种,恰好是临界点。主要有语言发育障碍、不愿与同龄人交往、兴趣范围狭窄、智力发育滞后等,我才知道孩子是有问题了。后来仔细回忆,孩子其实从出生就表现出异常了:当时住在病房的两个孩子是同一天前后大约一两个小时出生的,在住院的5天中,我不停地在女儿身边忙碌,旁边那个孩子目光会追随着我移动,而我的外孙不会。我当时略有感觉,但没有去深想。以后虽然他长得很胖很逗人喜爱,爬行、坐立、走路的时间都正常,但很长时间都感到在他的眼睛里你找不到自己。他的小床上面挂满了琳琅满目的刺激视觉、听觉的小玩意儿。似乎他也没正眼看过。云南西双版纳有一位20多岁的年轻妈妈,孩子才半岁她就怀疑孩子是孤独症,她的依据也是眼神,用她的话说,孩子的“眼神是空洞的”。孩子两岁她就到昆明来干预训练,效果很好,令那些六七岁才送来的家长悔恨不已。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”,孤独症孩子的一个显著特点,是目光缺乏对视。早期发现孤独症,莫过于眼神了。虽然后来我的外孙最令人宽慰的也是他的亮亮的眼神。一位从事孤独症康复训练的老师说,随着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,现在发现孤独症的时间越来越早了。
不仅如此,最急人的是我的外孙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。我们买了一本0——3岁的早期教育的书,每个月按上面教育内容及方法去教,但基本上都行不通。随着对孤独症相关知识了解得越多,我的心情越沉重,包括以前我们以为活泼可爱的来回奔跑、蹦蹦跳跳的自我刺激行为、以为他是高兴过头才咬人的攻击行为、对某些声音特别敏感恐惧的异常行为等,都是孤独症的典型症状,但女儿、女婿却不愿意承认。精神科的医生也没有下明确的结论,在“孤独症”和“语言发育迟缓”两个结论后加了“?”号,建议进一步作核磁共振等检查。由于孩子对医生和所有的检查治疗特别抗拒,根本没法做,我们也不愿意让他去受那份惊吓,再没有带他去过医院。
来源:中国孤独症资源网 www.guduzheng.net